團建?團隊建立?Team Building?團隊共識營? 兩岸概念大不同?

一、「團建」、「Team Building」、「共識營」的定義:

以前「團建」:以娛樂為主「聯誼型」活動

現在「團建」:強化歸屬感「情感型」活動

Team Building:提升績效「專業型」策略
利用AI工具活化運用

共識營:聚焦目標的「決策型」工作坊
增加AI工具使用與活化

二、實際執行作法比較

→ 以前「團建」:部門聚餐、KTV、旅遊、打漆彈

→ 現在「團建」:主題式活動(密室逃脫)
技能培訓、跨部門合作

三、兩岸作法上的差異

台灣:強調彈性與自主性 (老闆比較尊重員工的看法與意見),共識營

★ 大陸:規模化與集體主義導向 (老闆說了算,員工聽話照做),團建


四、團建的演變:從聯誼到專業化

早期團建在兩岸多以「部門聚餐」、「KTV唱歌」或「一日遊」為主,核心目的是透過非工作場景拉近成員距離。
例如台灣企業常選擇「餐廳或景點」舉辦活動,大陸則流行「拓展訓練」(穿著軍服,如攀岩、高空項目),形式上較為單一且缺乏明確目標。
以前老闆認為舉辦團建被視為「員工福利」,但常因強制或需要佔用假日參與,所以會引發反感。

近年團建逐漸轉向「主題式設計」,例如台灣企業流行「密室逃脫」、「手作工作坊」,大陸則偏好「劇本殺」、「戶外露營+篝火晚會」等。
活動內容更注重創造共同回憶,例如透過分組競賽強化合作,或結合公益活動(如淨灘)提升社會責任感。

此外,部分企業將團建與「軟技能培訓」結合,例如台灣科技公司透過跨部門專案讓成員練習溝通技巧,大陸則有企業在活動中導入「OKR目標設定」。此階段強調「自願參與」與「反饋機制」,以減少員工抵觸心理。

Team Building(TB)源於西方管理學,與傳統團建最大差異在於「結構化設計」與「長期規劃」。
例如:

  1. 技能導向活動:如AI工具學習工作坊、敏捷式管理工作坊,直接提升專業能力。
  2. 數據化評估:透過問卷AI工具分析團隊溝通瓶頸,利用教練式的引導,團隊協作後一起制定未來的改進方案。
  3. 打造 One Team的氛圍:攜手設定共同的目標,利用團隊體驗活動中的玩中學、錯中覺,激發團隊意識,讓團隊的心凝聚在一起,變成一支One Team 的戰鬥團隊。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