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共識營、Team Building、AI工具、合作、信任、溝通、當責、目標
Q:共識、共識營、合作、Team Building 、AI工具、課程內容是什麼?
小馬從事共識激勵課程已經超過25年,不論是公司行業、政府機關、學校機構等,「共識」這個議題好像從來沒有停歇過,單位的痛點幾乎是以下十點:
- 沒有共識:跨部門都會本位主義,無法體諒其他單位的痛點,做事情沒有共識
- 溝通障礙:常有「嚴以律人」但是「寬以待己」,不願意傾聽其他單位的需求
- 缺信任感:內部彼此質疑,無法有效共同協作,並願意承擔風險
- 無法當責:對於工作分工權責模糊,導致容易推諉卸責
- 流動率高:員工缺乏認同歸屬感,導致優秀員工不斷流失
- 管理失能:高管與中層主管溝通落差,導致領導基層遇到麻煩
- 世代隔閡:新舊世代磨合不足,價值觀與溝通方式產生矛盾與衝突
- 冷漠被動:因上層高壓領導,所以基層乾脆聽話照做,阻礙企業創新發展
- 不願改變:AI世代帶來數位轉型議題,但很多員工不願意改變
- 公司文化:無法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與價值觀,核心理念無法深耕
共識營:利用各式管道或是口碑介紹小馬老師前往授課或輔導者已經不記其數(曾經想用數據呈現,後來,放棄了,真的很難且花時間),期待利用共識營Team Building時刻,一次解決上面的所有問題最好,不行也要挑幾個重點來解決。
企業HR或承辦人員會不斷替換,所以每一次對於課程內容的溝通:對於小馬來說是重工,對於承辦窗口來說是初工。
既然小馬是流程簡化的講師,也是專家,所以當然要來優化教學內容,還有簡化溝通時間成本,必須最快的時間讓窗口「一看就懂」,不用拿什麼「不能劇透」當藉口。
※ 團隊共識營,小馬的教學手法步驟,無私分享如下:
1. 定向調頻:160名學員的破冰暖身,利用互動型遊戲搭配幽默口吻,馬上就調動學員的學習情緒。講師跟學員同頻率,稍候課程就會聽得下去,學習的定向就會達成。
2. 體驗活動:硬梆梆教學已經不合時宜,需要活動當引信,當肯定要給予足夠誘因,激發團隊不認輸的感覺,學習的 follow 才會延續下去。當然,助教群在活動中的穿針引線,搧風點火也是必須的。
3. 階段反思覆盤:每回合結束後,必須讓學員「玩中學、錯中覺」,不止玩玩而已,更要轉化想法變作法,找出更優化的作法,並且不斷強調主辦方這次的主題,給予潛移默化式的洗腦,加深學員的印象。
4. 創造高峰體驗:最後階段,當然創造One Team的氛圍感。甚至精準等到總裁蒞臨開球,讓氣氛達到最高點。時間掌控必須一切都是完美與精準(讓學員看不出來在撐場,只有少數工作人員知悉)。
→ 總結反思:務必要以當下情境當引導,讓學員能夠善用此景轉化成為回到原崗位的動力與心態。把時間多給學員反思,讓精華學員自行粹取,這樣不只「學到」,會是真正的「得到」。

